红细胞被过度破坏、寿命缩短称为“溶血”,因溶血而引起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一类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引起的溶血如因红细胞形态异常、膜异常、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等所致的红细胞脆性增加、易破坏;另一类是后天因素,如自体免疫的红细胞抗体存在、输血血型不合、人工瓣膜的机械性破坏等。 慢性溶血表现往往是轻度黄疸、肝脾肿大,易患胆石症;急性溶血则可发生高热、关节酸痛、休克、血红蛋白尿等。 治疗时应查清原因,分别处理。
注意事项:
1.虽然贫血可以用输血来治疗,但溶血性贫血的病人不能随便输血,这一点病人自己应该了解并告诉尚未了解病情的医务人员。
2.预防感冒,不宜过于劳累,以免诱发急性溶血。
3.部分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不能吃阿斯匹林类、磺胺类等药物,食物中避免吃蚕豆(特别是新鲜的)。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不宜吃酸的食物,避免在密封、空气不好的房间睡觉。
5.自体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定要查清病因,以去除病根。
6.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与遗传有关,生育问题应咨询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