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作者:保健科 来源:保健科 发布时间:2020/1/6 0:00:00

 

诺如病毒为一组RNA 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多发生在秋冬季,具有季节性。感染后表现为腹泻、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我国一直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诺如病毒变异速度快,每隔 2‐3 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新变异株。使用 10 mg/L 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采用的氯离子浓度)可灭活诺如病毒,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109105830.png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 2‐5 天,持续约 2‐3 周。

2.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

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备餐和供餐中,也可出现在食物的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污染食物引起的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的免疫保护力可持续 6‐24 个月,但即使先前感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毒。

二、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 12‐48 小时。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一项研究发现成人中腹泻更常见,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2‐3 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免疫抑制病人恢复较慢。

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三、治疗

1.饮食治疗。一般不需要禁食,如有较严重呕吐的患者则需要禁食。应少吃多餐,少油腻、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进食罐装果汁等高渗性液体。

2.补液治疗。成人轻中度脱水的患者,鼓励其接受口服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应间断、少量、多次,不宜短时问内大量饮用,口服剂量应是累计丢失量加上继续丢失量之和的1.5~2.0倍。有下述情况应采取静脉补液治疗:①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饮水者;②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尤其是伴意识障碍者;③严重脱水,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者;④其他不适于口服补液治疗的情况。

静脉补液量、液体成分和补液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脱水引起休克者的补液应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的原则。

3.止泻治疗

4.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

1.隔离: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 小时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应做好感染控制,防止院内传播。隐性感染者建议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 72 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为慎重起见,需连续 2 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

2.洗手: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应按照 6 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 20 秒。

3.环境消毒: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按产品说明书现用现配。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患者尽量使用专用厕所或者专用便器。实施消毒和清洁前,需先疏散无关人员。在消毒和清洁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4.加强对食品及水源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