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四大知识

作者:保健科 来源:保健科 发布时间:2018/5/4 0:00:00

一、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因为儿童出生后,从母亲身上带来的抗病能力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消退,容易患上小儿麻痹症、麻疹、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这些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打预防针就是预防这些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儿童抵抗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儿童保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个儿童依法享有打预防针的权利,让孩子及时打预防针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二、哪些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1.当孩子患有急性疾病时不宜接种,如:发烧、腹泻、呕吐时,暂时不打预防针。当孩子发烧,体温超过37.5度时,应请医生检查发烧原因,待治愈后再接种,这是因为打防疫针会出现体温升高的反应,加重发烧的病情。另外,发烧往往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接种疫苗不仅会加快发病,还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同时,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与致病的细菌互相干扰,会影响免疫力的生成。因此当孩子发烧时要及时告诉保健医生,以便待孩子病好后,医生再次根据情况预约合适的时间。

2.当孩子患有皮炎、牛皮癣、严重湿疹以及化脓性皮肤病时,也不宜进行预防注射,需等病情稳定好转后再补种。

3.孩子患有肝炎、结核、严重心脏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预防注射。因为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体质往往较差,对接种疫苗引起的轻度反应也承受不住。他们有病的器官不能增加额外的负担,故接种后往往会发生较重反应。另外,接种疫苗后肝脏的解毒、肾脏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强,影响有病器官的康复。

4.患肾炎的孩子服用激素期间或病愈停药后三年之内均不宜注射疫苗。

5.过敏体质的孩子、患有哮喘、荨麻疹或接种疫苗有过敏史的孩子,不宜打预防针。因为疫苗中含有极其微量的过敏原,对一般儿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对体质过敏的儿童来讲,由于其敏感性极高,也会发生过敏反应,给儿童带来危害。

6.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者,不宜接种。

7.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因为腹泻时会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从而使疫苗失去作用。另外,腹泻如为病毒感染所致,会干扰疫苗产生免疫力。

三、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要做的事情:

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

每次预防接种前均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如您的孩子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有发热、腹泻、 过敏史,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由接种人员提出建议,决定是否禁忌接种或暂缓接种

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 方可接种,并由接种人员在证上记录、签字或盖章,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抵抗力正处于低潮,如果再进行预防接种就可能会加重宝宝已有的病情。

2.接种后要注意到的事情:

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至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接种门诊。   

孩子打过预防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能性也很低,而疫苗在预防和控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多喝开水、多休息,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一过性发热,1至2天可自行缓解。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温度适宜的干净毛巾局敷,防止烫伤,每天3至5次,每次15至20分钟。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

接种卡介苗后3至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成痂皮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家长不必惊慌。一般而言,疫苗注射的副作用是很微小的,出现并发症的可制疫苗相关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家长千万不可因为担心副作用或并发症,而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

四、    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入托、入学和成年后就业、出国的“健康身份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国家规定强免(强制免疫)的疫苗是必须打的,即强制免疫的,也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