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先生带着他上一年级的儿子来温州市人民医院儿少心理门诊就诊。王先生说,自从孩子上一年级后,自己的情绪经常控制不住。因为王先生日常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和作业完成情况,他觉得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做作业时不认真,和他好好讲还不听,尤其是晚上儿子做作业这段时间,自己常常是烦躁不安,情绪上来有时控制不住还会打骂儿子。他说自己很爱孩子,也想好好的和孩子沟通,但不知怎么了,看到孩子的不良习惯,自己就会控制不住的发脾气。他担心自己经常发脾气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想来咨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平心静气的和孩子沟通。
王先生的这些经历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时,家长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爆,此时家长的情绪背后可能有这样的两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
觉得孩子在故意跟自己作对。
父母跟孩子起争执时,有时候是父母想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孩子的事情,但孩子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当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父母有很大差异时,父母很难理解孩子做事方式。
父母就会想以权威来使孩子服从,而孩子的反抗会让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是跟自己作对。这样想的时候,父母的情绪很容易点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分心、磨蹭、拖拉并不是冲着你来的。更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一些规则。当孩子出现行为不当时,可以按这些规则来办,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担行为不当的后果。
第二个误区:
认为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不好,是自己没教好。
这种想法在有外人在场时特别常见。孩子不听话、不守规则,让父母觉得很丢脸。他们觉得外人可能会以异样的眼光在看待自己,觉得自己没本事,不会教育,搞不定孩子。其实,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们都能体会到这种不容易,也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
作为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谁还没有过翻脸急眼的情况呢?但是冲突过后,往往又会后悔,怎样尽可能避免亲子之间的冲突呢?具体需要怎么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在沟通前,先觉察自己是否带着不良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爆发不见得是当下的事件引发,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积累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孩子的行为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本身带有的情绪可能是工作上带来的,可能是身体不适带来的,也可能是因为和另一半闹矛盾,总之就是自己本来就不舒爽,孩子再不听话,气真的就不打一处来,但其实对孩子是相当不公平的。
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任何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互动中,也就是在和孩子沟通时就事论事。
在马上要爆发的那一刻,怎么办?
管住自己的身体,不要打孩子,不摔东西;管住自己的嘴,不骂人。因为这个时候,理智已经不起作用了,打骂孩子都只会让你后悔,让亲子关系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紧紧控制住我们的手脚和嘴巴,那可以做什么呢?
可以深呼吸,可以让自己转身离开现场,如果可以的话,你还可以说:“我现在很生气,不适合再谈下去,我需要平静一下。”很多人说其实当时停下来,过一会好像就不会那么冲动了。我们的理智回来之后,就可以冷静分析,可以寻找解决办法了。
如果你发了脾气,诚恳地向孩子承认。
我们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不应该给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此时,你就应该给孩子做出榜样,承认你错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解释下一次你会怎么做,而不是大发脾气。
从某种程度上看,孩子远比成人更加容易宽恕,如果我们能承认错误、承诺自己会努力做得更好。孩子会表达支持,然后忘掉当下,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