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就是普通的外科,没啥技术含量吧”
这可能是不少人对于普通外科的表面认知。事实上,普外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其病种多、业务忙、风险高。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成为温州市重点学科、浙江省市共建重点学科群、中国肝癌门静脉癌栓联盟理事单位。近几年,科室在硬件方面不断提升,信河、娄桥院区共设三个病区,床位数110张。先后成立肝癌综合诊治中心、胃肠微创中心、浙南肝胆胰诊治中心、国家早期肝癌筛查中心。凭借过硬的技术与良好的口碑,创下年门诊、手术量2万余人次的成绩,在浙南闽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01
一种经验:“微”下见功夫
从开刀到微创,外科的手术水平越来越高。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不仅攻微创手术,更挑战高难度。
赵阿婆的故事
96岁的赵阿婆在2年前被查出直肠癌,当时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手术治疗。几个六七十岁的子女一听,当场就拒绝了。“90多岁还手术,风险太大,何况并没什么明显的不舒服”,他们不约而同地这样想。去年,赵阿婆再度入院,这次是因为腹痛、排便困难。一检查,其直肠癌已转移至肝部,必须得手术了。
“95岁高龄,坦白讲,提出做手术时也有些犹豫,不过之前毕竟也有了几例90岁以上老人手术的经验,在进行了综合评估后,整个团队对这台手术信心十足。”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胡逸人带领团队做足了准备,冲破层层关卡。
首先,赵阿婆因为长期排便困难,造成肠道堵塞,让术前的清肠工作十分困难。不能单纯用清肠药,科室便请消化内科帮忙想办法,后在内镜下,解决了该问题。
另外,高龄也是影响手术结果一大不利因素,科室随后与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内科、ICU等相关科室,进行了术前讨论,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了详细的预案,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血栓等,科室还让赵阿婆进行了吹气等预康复训练。同时,又给赵阿婆补充营养,提高其对手术的应激能力。
术前准备的困难被一个个攻破,术中又因肿块较大,并且有水肿、黏连情况,增加了切除的难度。4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这时,胡逸人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肝内胆管结石被称为“不死之癌”,因为该病的复发率相当高。“过去,已进行过开刀手术的胆管结石患者,如果出现复发,只能再次开刀,无法进行微创手术。”胡逸人说,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科室在3年前开始为开腹手术后复发患者开展微创手术,目前已累计开展了50余台手术,均成功。
“2019年,科室在‘浙江省三级医院重点专科DRG能力’排名中,位居19名。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从全国1600余家三甲医院中脱颖而出,名列81。”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潘江华说,这些成绩是整个团队一点点拼出来的,实属不易。当然,也会成为新的起点,催人奋进。
”
02
一个目标:提高生存率
无论是引入上海专家团队,还是购置先进手术设备,抑或是紧跟业界动态开展“转化治疗”,潘江华说,科室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给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提升其治愈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6年9月,科室引入第一个上海专家团队——上海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团队,这应该是全院首个上海专家团队。2017年,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团队入驻。借助这两支团队的强大力量,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而上海专家定期来温坐诊,也让越来越多恶性肿瘤患者看病、手术不再往外跑。
“转化治疗”是指通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让全身肿瘤缩小,改善病情,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胡逸人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综合治疗,让晚期恶性肿瘤转化成早期,从而延长患者寿命。
从2018年开始,在其牵头之下,科室开始尝试此类治疗。“早期,因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并且为自费,被称为‘贵族药’,因此患者的接受程度较低。现在,随着部分药品的降价以及纳入医保,患者可以负担得起了。”
吴阿婆的故事
两周前,胡逸人为75岁的吴阿婆进行了“转化治疗”。吴阿婆是因为腹痛就诊的,一查,便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并且伴有肝转移。关键是,她肝脏里的肿瘤密密麻麻的,有20来个,都比较小。像这样散发的肿瘤,无法进行手术。因此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之后,为其进行了综合治疗。通过基因检测,胡逸人为吴阿婆择取了适合的靶向药物,经过靶向药物以及化疗,吴阿婆的肝脏肿瘤明显减少缩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胡逸人说,这几年,科室购置了不少先进设备,像荧光腹腔镜、腹腔镜B超等,借助这些设备,可发现一些容易遗漏的肿瘤,助力精准医疗。
03
一份责任:解患者之忧
温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病房2020年成为浙江省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
“去年成立快速康复病房之后,加速康复这一理念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胡逸人介绍,像胆囊切除手术、疝气手术、部分阑尾手术等相对小型一点的手术,可以实现日间手术,也就是从住院到出院,一般不超过24小时。普通手术,在门诊时便可基本完成所有术前检查,尽量让患者减少在院停留时间。此外,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插管、灌肠,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病房会为化疗患者提供手套,加强保暖,让他们在治疗后减少手指的麻木感。还会为住院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送生日蛋糕、生日祝福。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情,却体现了科室的用心。”
在人文关怀方面,该科的党员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2021年大年三十,该科10余名党员与骨科的党员,带上水果、卡片,看望了信河院区的住院患者。据了解,每年的春节,科室党员都会组织起来看望住院患者,安抚他们安心养病,送去节日问候。
陈大伯的故事
60多岁的陈大伯是一名肠梗阻患者,身边没有家属,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请不起护工。护士长李秀香没事的时候,总会走到陈大伯床边,问他需要什么。随后又跟病房其他几名党员护士轮流照顾陈大伯,帮他洗头剪指甲、端尿壶倒便盆。到了陈大伯可以正常进食时,几个人还自掏腰包为其买餐,送到面前。“病房设立了‘谈心’制,责任党员会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并为他们及时解决困难。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减轻患者的病痛,还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其排忧。”李秀香说。
“技术、硬件固然重要,但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科室同样不可少。”潘江华表示,今后,科室将利用优势资源、先进完善的设备与人才优势,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