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妇产科党支部在那里?” 近日,一位瘦小而驼背的身影出现在温州市人民医院门诊3楼,拿着一封信挨个询问医护人员。他的信很快被转到了妇产科党支部书记手中,原来是一封感谢信。
原来老人叫周冀宁,是妇产科党支部长期照顾的一位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由于视网膜部分脱落,仅能看到少许的光线,老人的视力很差,写的很多字都重叠在了一起,几乎没法辨认,大概意思是要谢谢妇产科党支部一年来对他的照顾。看到这样的感谢信,令我们感慨万分。
老人因为年轻时受到时代的迫害,眼睛受伤,听力也受损,毕业后没有分配工作也找不到工作,一直靠着低保生活。虽然老人的日常生活艰苦而且不便,但他还是每日去老年图书馆“看书”,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以他的视力,看斗大的字都困难,怎么还愿意在图书馆待这么久呢?老人说他一辈子与书为伴,如果说没有了“书”,那么“孤独”必将占据他剩余的大半生命。老人向来不喜欢接受别人的财物资助,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的低保,但是除去伙食费和药费,只要还有些余钱,他都用来买书了。那些留下慰问品然后拍照走人的慰问形式,在他看来完全就是对他生活的打扰,“我什么都不缺,你们不用给我买什么”,老人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去年的重阳节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温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党支部书记水旭娟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决定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在她的号召下,妇产科的党员纷纷报名加入其中。
怎么样才能去真正帮助到老人,而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呢?妇产科党员们集思广益,最后讨论出一个方案:所有自愿报名的党员每3~5人一组,每月轮流去探望和照顾老人,探望结束,把情况和对下次来探望人员的嘱托记录在爱心接力本上,供后组的人参考,势必要把这个爱心活动坚持下去。
转眼一年过去了,爱心陪伴活动没有一次中断过,因为老人的视力和听力障碍,大伙儿都是用记号笔在纸上写下鸽子蛋大小的字与老人交流,陪他“聊聊”最近的生活、饮食、养生等他最喜欢的话题,看得出来,老人也非常开心与大家分享这一切,有时候,碰上会做饭的同事去,就会给老人煮个饺子、蒸个蛋羹,老人肠胃不好,吃不得油腻难消化的食物,这些简单的饭菜却是最合他的口味。老人还成了妇产科党员微信群里的“网红”,每次去看望他后,大家都会把他的近况发布到党员群,有什么困难,大家立马在群里献计献策。老人家的拖鞋破了,立马有人表态要提供拖鞋;老人家爱看养生类的书,半小时功夫就搜集了好几本养生类书籍;看到老人家的煤气炉不安全,立即就给买了适合老人使用的电饭锅给送过去……不知不觉,周老人成了党员群里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成了我们这个党支部里党员生活的一部分。
老人总是很感激大家的帮助,虽然他看不清每个人的长相,但是他却记得每个到访者的名字和特点,谁喜欢看书,谁给他带的拖鞋,谁会做菜……有这么多人的陪伴,老人觉得特别满足。每次离开时,老人必定是送到小巷子口,再三感谢我们的到来,还总是把他的藏书拿出来送给大家,“反正眼睛也看不大见了,年纪也大了,留着书也没用”,这是他表达感谢的方式。
妇产科的党员们表示:“从金钱上来衡量的话,我们给予老人的帮助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老人看来,我们的聆听、交流,我们给予的关心恰恰是他真正需要的温暖‘陪伴’。我们也很想谢谢老人,是他让我们明白,‘陪伴’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妇产科支部 郑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