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雪山,洁白的云朵,神秘的湖泊,漫山的牦牛群,黝黑淳朴的汉子,开朗的藏族少女,嘹亮高亢的藏歌……这是我们心目中的雪域高原。
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人员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
对于温州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谢林钦来说,这是责任,是生命的价值,是医者的仁心。所以面对再多的困难,他也从未动摇过援藏的决心。
2021年3月,肩负着殷殷重托,背负着亲人的不舍,怀着忐忑的心情,谢林钦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藏的一员来到西藏,来到嘉黎县。一年多来,他克服高寒缺氧、山高路险的困难,追逐心中的大爱,用仁心仁术抚慰患者,将外科的最新理念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当地人民。
努力适应环境 沉下心来调研
初踏西藏土地,谢林钦尽管提前服用了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但还是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他说,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连吃饭、睡觉这类普通的生理需要,都变成了体力活。严重的高原反应持续了一周左右,他才逐渐适应嘉黎的环境。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想法,谢林钦沉下心,制定工作计划,着手各类调研。针对嘉黎县人民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明确了当地医生的专业需求并探讨了将来的发展方向。针对群众就医观念相对落后,当地很多疾病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迁延加重、后期治疗困难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他深入当地开展调查,超市、学校门口,甚至马路边都成了谢林钦的流动工作点。
他仔细分析数据,发现当地对儿科及妇产科的需要比较急迫。结合嘉黎县人民医院目前儿科患者居多的情况,以嘉黎县人民医院和西藏阜康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契机,和阜康医院深入沟通,首先从妇产科、儿科入手,阜康医院主要选派妇产科儿科医生进行帮扶,并和温州市人民医院建立远程合作模式暨由嘉黎县人民医院主管医生准备病例,温州市人民医院安排具体相关专业专家,进行“云查房”,就病情较复杂的患者进行远程教学查房,配合进行诊断及治疗,并进行理论授课。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4月21日,由谢林钦主持开展了第一次医院院内学分登记入册的业务学习。结合该院医务人员的要求,谢林钦重点讲解了西藏地区发病率较高,但目前诊断及治疗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疾病——“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谢林钦说,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容错率极低,日常诊疗过程中的一个失误,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一个医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论先行”这个原则,在医疗行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理论掌握好了,再结合临床思维培养和实际操作练习,医生的业务水平才会提高。
谢林钦(左四)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理论授课。
而在日常工作中,谢林钦则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他结合自身血管外科的专业,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理论授课,与外科方向的医生结对,按照“我做你看”“你做我帮”的带教形式,努力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血管外科医生。
主动作为 发扬救死扶伤精神
谢林钦
2021年9月1日,巴卓的妻子在家早产,孩子体重才1.1千克,被送到了嘉黎县人民医院。但该院对极低体重早产儿几乎是零救治能力,于是建议转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巴卓等亲属不愿意转院治疗,要求放弃治疗回家。经过谢林钦等人的积极沟通,巴卓同意暂时让孩子住在该院治疗。
孩子留下了,可是救治过程困难重重。治疗中,小孩出现了一次心脏骤停,经过及时抢救,孩子转危为安。可是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孩子家属又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并主动出院。谢林钦得知后,跟巴卓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们。同时,他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经过当地政府的协调,巴卓同意让孩子继续治疗。如今孩子已经回家了,目前状态良好,各项指标都很理想,孩子的家属非常高兴。
问起当时的心理压力,谢林钦表示,孩子是他积极留下来的,如果处理不好,不管是当地群众还是对当地政府部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以后医疗援藏组的工作开展带来阻力。“但是面对一个生命,身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唯一的选择就是拼尽全力。”谢林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