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谢女士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打上交道。
大约1年前,她的面部、双手反复出现皮疹,起初她并未引起重视,仅外用药膏涂抹治疗,但并未见效,直到游走性关节疼痛、反复口腔溃疡等症状接踵而至。皮肤科医生提醒她,需要到风湿免疫科看看,她这才如梦初醒。
大约5年前她因为复发性流产,曾至温州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林素仙医生处就诊,医生告诉她免疫有问题,后续需随访是否会发展成红斑狼疮等疾病。当时经过积极免疫调节治疗,谢女士保胎成果顺利生育,沉浸在当妈妈的喜悦和忙碌之后,谢女士忘记了林医生的叮嘱,未再复查。
大约2周前,她赶紧预约林素仙主任就诊,查多项自身抗体阳性、尿蛋白阳性,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5 年5月10日是世界狼疮日,本期主题是 “Let’s Make Lupus Visible Together”(让我们共同看见狼疮)。像谢女士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依旧威胁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谢女士的经历,正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那些曾被忽视的身体信号、被误解的 “小毛病”,都需要我们用科学的认知与人文的关怀,让狼疮不再 “隐形”。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像免疫系统突然 “叛变”,将人体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误判为 “敌人”,发动无差别攻击。遗传、激素、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共同点燃了这场免疫系统的 “内乱”。女性患者占比高达 90%,尤其是 15 - 45 岁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如同推波助澜的 “催化剂”,使得疾病更容易趁虚而入。
从病理机制来看,SLE 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等。这些抗体与体内的细胞、组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全身各个器官,引发炎症反应。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大脑等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这也是为什么 SLE 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隐匿的 “多面杀手”
SLE 的症状如同 “变色龙”,极具迷惑性。
典型的蝶形红斑:常出现在鼻梁和双颊,形似蝴蝶展翅,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容忽视的非特异性症状:患者会出现反复低热、乏力、脱发、口腔溃疡等
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关节疼痛和肿胀也很常见,常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肾脏反应:肾脏受累时,表现为蛋白尿、水肿,严重者可发展为肾衰竭;
神经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头痛、癫痫甚至精神症状。
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四处求医却得不到明确诊断,长期忍受病痛折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随之而来。
SLE 的综合诊断
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血液检查是关键。
1. “初筛雷达”:抗核抗体(ANA)筛查,阳性结果提示免疫系统异常;
2.诊断 “金标准”:抗双链 DNA 抗体、抗 Sm 抗体等特异性抗体检测。
3.辅助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能帮助医生评估各器官的受累情况。
SLE “个体化”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抑制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可调节免疫系统,帮助激素减量;
2.生物制剂治疗: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能精准靶向异常免疫通路,提高治疗效果。
3.患者的生活管理:防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感染等,都是控制病情的重要环节。
与狼共舞,重燃生命之光
谢女士在确诊后很是担忧,网上各种病危死亡的消息更是让她以泪洗脸。林素仙医生团队给予谢女士耐心的解释和科普,告之虽然 SLE 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住院时,多位治疗成功的“狼友”也用自己成功的经验给予她很大的鼓励,谢女士目前充满信心配合医生治疗,相信不久疾病就会很好控制。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在不断涌现。干细胞治疗、基因疗法等前沿技术,为攻克 SLE 带来新希望。患者和家属也要保持信心,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积极参与治疗决策,与医生共同对抗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就像一场漫长的战役,患者需要勇气和智慧,医生需要专业和耐心。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请立即至温州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找到林素仙主任医师团队,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