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 大多数感染不一定表现症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尤其是给病人换尿片、处理病人粪便,或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口腔粘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 配备使用方便、数量足够的水龙头。至少在发热门诊、留观室或病房、ICU等重点部门,需配置脚踏、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 使用皂液替代固体肥皂,但不必使用抗菌皂液。
• 尽量配备擦手纸,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 EV71对酒精擦手液不敏感,而含氯制剂对手皮肤刺激性太大,碘伏消毒会将皮肤染黄,对于实在不方便洗手,接触不同病人时可采用更换手套办法,但此非好方法,因为通常建议换手套还需要洗手。
二、教育、督促病孩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便溺后,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为促进卫生习惯,在留观或病区,建议每8个病人至少配置1个水龙头;
• 避免与其他病孩密切接触;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轻症病孩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消毒、隔离措施
• 根据发热病人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
•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尤其是厕所的清洁卫生;
• 注意蚊蝇防范;
•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 保持地面整洁、干净,病人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 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120分钟后清理;
• 对于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系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 不要为消毒目的而在门诊、病房的出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和喷洒消毒剂。研究显示此法不能有效降低环境微生物的浓度,反而有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危险;
• 不主张给就诊的病人分发鞋套;
• 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不要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必消毒,而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 患者衣、被单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还应包括婴儿服、尿布、床单等,)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四、合理分诊和疏导,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
• 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 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
• 要教育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允许他们对轻症发热病人的甄别,避免大量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病人均直接去县人民医院等就诊;
• 对于候诊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高热或精神萎靡者,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
• 提倡轻症手足口病而不需要任何治疗的病人,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 制订和实施合理的留观、出观、住院和出院的指征,减少或避免不必要在医院暴露时间;
•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五、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