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珑:我的急救“玲珑心”
文/叶铭 图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陈玲珑,医学硕士,温州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党支部副书记、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生命支持(ECMO)组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温州市医学会创伤学会委员,温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
几经沟通,对陈玲珑的采访定在了一个周日的上午,地点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娄桥院区。当记者对周末打扰一事致歉时,陈玲珑的回答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们急诊科基本不存在‘周末’这个概念。本周六下午2点、4点,晚上10点,我都来了医院,周日上午也在,下午还要开一个线上会议……”
诚然,医院本就忙碌,急诊科更是“忙上加忙”。忙碌背后,正是陈玲珑等急诊医护人员的热血付出与刚毅坚守。本期报道,就来探寻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玲珑的急救“玲珑心”。
因缘学医
收获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陈玲珑将记者引进他的办公室接受采访。简洁干净的桌面上,除了办公用品外,还摆上了其妻女的照片,办公室也因此添了几分暖意。
陈玲珑是一名80后,2006年从大学毕业后,进入温州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谈起学医原因,陈玲珑略显无奈:“我最开始是抗拒学医的,后来因为高考分数的原因,听从父亲安排,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没想到学着学着,感觉学医也挺不错的。工作后,慢慢就喜欢上了这种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繁重、紧急、惊险……急诊科因工作特殊性,屡屡成为各大影视作品的主题。作为一名专业的急诊科医师,陈玲珑喜欢看的作品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拍摄的首部急救真人纪实片《急诊室故事》。
陈玲珑参加急救科普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陈玲珑所在的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市级重点学科,曾先后获批成为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国家级)、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浙江省空中急救网络基地等。“急诊科是很多急危重症病人来院的第一关,这就要求科室人员具备精湛的技术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是一个挑战性很大的岗位。”陈玲珑介绍,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复苏室专设复苏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中毒中心五大中心床单元,目前已建立多学科紧密合作的团队,配备了相应的抢救设备及医护人员。得益于分工明确、协作提效,上述五大中心在日常急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为市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让专业援救
抢在“死神”到来之前
在急诊科工作十余年,陈玲珑成为了媒体记者们争先采访的“主角”。2020年11月,他曾因跟“死神”抢人而登上各大报纸。当时,35岁患者小陈出现心跳鄹停、呼吸停止的情况,被120送到市人民医院娄桥院区急救。提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陈玲珑仍然历历在目:“急救车来院的路上,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患者情况。5分钟之内,抢救团队迅速集结到位,抢救设备全部备好。患者一到院,迅速进入胸痛单元、卒中单元、脑复苏单元等抢救单元。取药窗口、CT检查等都在急诊区域,这些设置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时间。”
最终,小陈成功与“死神”擦肩而过。陈玲珑告诉记者,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像是一家“急救医院”,功能齐备,患者挂号、缴费及接受相关检查检验、住院等跟急诊相关的辅助功能,在近6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可以一站式完成。这样的设置,创新打造了“大急诊”概念,为患者及其家属免去了不少麻烦。
陈玲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陈玲珑还讲述了另一起惊险急救案例。就在不久前,一位猝死患者被送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急诊ECMO(体外人工膜肺)团队立刻启动,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这名患者当时的病情极其危重,我们决定先使用ECMO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在其支持下行急诊冠脉内血运重建术(PCI)。”陈玲珑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像这种院外猝死的患者,发生后有旁人心肺复苏且正确运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到医院后使用ECMO行心肺功能支持,再到PCI,且术后没有留下后遗症,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救治操作。
沉着应对
“稀奇古怪”案例挑战
在医院工作,免不了与尸体“打交道”,而在急诊科工作,更是会常常碰到一些因交通事故导致身体躯干不完整的患者。“小时候隔壁邻居在办丧事,我们都不敢往里看。现在穿上了白大褂,经常接触尸体,反而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怕了。”陈玲珑透露,送到急诊的患者中不乏因发生意外而导致脑浆外溢、手脚被压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情况。
陈玲珑曾遇到一些在市民看来“稀奇古怪”的急救案例。2021年9月,他救治了一名被母亲催婚,争吵后竟把自己气到“中毒”的年轻女性。“那个姑娘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因为被妈妈催婚而发生激烈争吵,结果倒地不起,被送来我们急诊科。检查发现,她意识模糊、呼吸急促,重点是手呈‘爪形’,所以判断她是过度通气综合征。”陈玲珑进一步介绍,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在急诊科并不少见,常在吵架生气、愤怒、紧张等情绪激动时发生,发病者以女性居多,尤其多见于年轻女性。
陈玲珑开展教学活动
今年5月,陈玲珑又接诊了一位肺部长满“树枝”的患者。该名患者黄大伯72岁,因呼吸费力达10余天,且口腔内咳出大量的鲜红色痰液而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该院多学科会诊马上到位,经过讨论,一致考虑黄大伯是血管炎引发的弥漫性肺泡出血,就像肺部长满“树枝”,导致呼吸衰竭和失血性休克。经过治疗,黄大伯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跟门诊的临床思维有所不同,急诊更加凸显‘急’字,在很多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边诊断边治疗,这就好比我们要一边瞄准一边开枪,但又必须要命中。这样的诊断治疗方式更具挑战性,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不断积累经验,分享特殊病例,做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陈玲珑充满感慨地表示。
坚持送医下乡
打造温州医疗高地
值得点赞的是,尽管工作忙碌异常,但陈玲珑与他的急救团队还总是抽出时间来从事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等活动,将急救科普知识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去年10月,市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们走进浙江海港海洋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开展“救在身边”急救科普知识培训。陈玲珑结合通俗易懂的图片、活泼有趣的视频以及耳熟能详的案例,针对猝死的症状、现场急救的基本流程、心肺复苏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讲解。
参与送医送教下乡活动走进瑞安湖岭陶溪村,为当地村民送去健康;在亚运建设工地项目部开设急救培训班,为工人们讲解意外伤的应急处理办法……陈玲珑参与的医疗科普志愿服务不胜枚举。据初步统计,他与团队每个月平均开展约4场活动,坚持将急救知识带进医院、公司、学校等地。
陈玲珑参加急救科普活动
在疫情刚刚暴发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医院就诊及交叉感染,方便患者咨询,市人民医院创新开通微信咨询群,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专业医疗咨询服务。陈玲珑是其中一名答疑专家,他以敬业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给出了实际有效的解答。“线上咨询量非常大,我有时一天要回复200多个问题,主要就是帮助大家降低对于新冠的恐慌心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疫情背景下,这件事具有特殊意义。”提起往事,陈玲珑依然心潮澎湃。
放眼当下,急救已然进入5G智能时代;展望未来,急诊事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陈玲珑表示,将继续秉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危重症病人为优先”的宗旨,搭乘市人民医院推出的急诊5.0版本“快车”,让急救更加快速、高效、准确,为打造温州医疗高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