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钟可以做些什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干了16年的副主任医师陈玲珑心里有本账:快1秒,生的希望就多一分。
和时间赛跑,与死神交锋,这让最初并没有打算成为医生的陈玲珑,感受到了医生的价值所在,并为之深深吸引。“在急诊,我们看到了很多生命的逝去,但更多生命在我们手里得以延续。”
与死神抢人 拼的是硬技术
“院外猝死,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伴随着救护车的抵达,准备就绪的陈玲珑和急救团队又一次与死神赛跑。
患者昏迷、血压降低、急危重症!立即予以生命支持!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提升血压等措施后,患者生命体征仍极不稳定。同时,急救团队得出判定:患者为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致院前心搏骤停。
生死一线,陈玲珑果断决定先使用“救命神器”ECMO(体外人工膜肺)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在其支持下行急诊PCI(冠脉内血运重建术)。
26分钟,陈玲珑与ECMO团队完成上机,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心血管内科林伟主任医师血管介入团队接过“接力棒”,紧急投入“战斗”,行急诊PCI,以近乎完美的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后成功开启“生命通道”。
术后,患者被转入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陈玲珑陪在EICU里整整60个小时。三天后,患者心功能恢复,予撤离ECMO支持。几天后患者顺利出院,没有留下后遗症。
ECMO是急危重症救治的顶尖技术,陈玲珑也是市人民医院第一个学习掌握该项技术的急诊医生。自2020年该院启用这项技术来,如今急诊ECMO团队发展到6名医护人员。
陈玲珑为EICU患者进行床边B超检查。 张潮 摄
创造生命奇迹 唯快不破
急诊病人,病情普遍具有急和危的特点。在具备同等硬实力的抢救技术后,拼的就是“快”。
将临床治疗前移到急诊,打造急诊“大平台”,作为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陈玲珑为此进行了很多探索。
其中之一就包括急诊牵头实施院内多学科团队集束化程序化救治。面对车祸、高坠等多发伤急诊患者,由急诊医生“把舵”整体观治疗,对症解决各学科各管一段、缺乏整体观考虑的问题。
12岁的小女孩从高楼坠落后,肝脏、肾脏、脾脏等腹腔内多脏器破裂出血以及心脏挫伤、颅脑损伤、四肢骨盆骨折等。急诊手术涉及神经外科、心脏外科、普外科、血管介入外科、骨科等多个科室。手术谁先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术中生命体征如何稳定?此时,急诊“大平台”作用就开始凸显。
在急诊医生的统筹管理下,多学科通力合作,经6个小时手术后,女孩成功保住了生命。
陈玲珑常说:“生命没有奇迹,唯有快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心肺复苏,是急诊团队的基本功。陈玲珑硬是带着团队,将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压缩到极致,比如换人按压中断时间,从10秒缩减到7秒甚至5秒,再比如心肺复苏器上机时间,从20秒缩减到7秒……在去年医院救治的100多例院外猝死病人中,经过急救有近50%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成功醒来的有5%。这一数据,远超全国不到1%的平均值。
人医手记
你以性命相托 我必全力以赴
都说干急诊是医生里最累的,我曾经也问过自己:这么累,这么苦,值得吗?
有人说,鱼的记忆只有三秒。我觉得,急诊科医生的记忆也只有三秒,一秒是准备救人;一秒是人救回来了;还有一秒是患者和家属笑了。这种在生死之间,全力以赴救回一个生命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远超过世间所有的褒奖。干急诊16年,曾经有无数的病人对着我说:“医生,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每一次都是发自内心地回答:“我更要谢谢你,能让我把你救回来。”
还记得有一次,当我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平安了。那位家属高兴地一下子在医院走廊上跳起舞来。那种发自内心的表达,让我一下子有些泪目。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体现。
在急诊的日常,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病人,病情也是各式各样的,就连病人家属的情绪,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名优秀的急诊医生,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判断力、果断的执行力,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归结为两个字:责任。只有怀着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怀着对生命的敬重,才能在救死扶伤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干急诊,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