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业:如履薄冰的“白衣”战士
文/李言 图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吕振业,温州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住培外科基地教学主任,温州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型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手汗症学组委员,温州市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胸外学组副组长。
胸部开一个3cm的小孔,操作细长的超声刀及切割缝合器,通过高清的画面观察,切除病人体内的病变组织……这样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有丰富临床手术经验的吕振业已谙熟于心。有人把胸心外科手术称为“刀锋上的芭蕾”,那吕振业就是常年奋战在无影灯下,在刀尖上起舞的白衣“战士”。“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始终‘胆大心细’‘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精湛医术守护病人健康
吕振业的“医生梦”源于父亲。“我的老家在苍南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不好,父亲的肝病演变成肝硬化。我的医生梦也逐渐萌芽。”1995年,吕振业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被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大学期间,吕振业担任副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实习时还被评为优秀实习医生,这些都为吕振业后来的医学生涯打牢了基础,养成了对技术的敏感度和快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2000年,吕振业从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进入了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现温州市人民医院)工作。“因为是千禧年毕业的,我的老师还称呼我们这批毕业生为‘跨世纪人才’。”“跨世纪人才”这个称呼,给了吕振业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病人健康的医心。
经过两年轮转期后,2002年,吕振业正式成为了一名胸心外科医生。见过各种各样的病人及病情变化的他变得“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胸心外科涉及的都是与性命攸关的器官,所以做手术一定要‘如履薄冰’,守护病人生命;问诊要‘谨小慎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尤其是病人主诉中的细节对诊断、治疗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吕振业(中)手术中
为了减少病人痛苦,吕振业一直关注着国内外领先的胸心外科技术,致力于引进最新的技术减轻患者痛苦。“最早的胸心外科手术要在胸部打开很大的切口,用一些常规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对病人损伤很大,术后卧床久恢复也慢;后来发展为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要在胸部开3-4个小切口进行手术操作。”吕振业说,到了2014、2015年,他在门诊中陆续接诊了几例在上海做了单孔胸腔镜手术的病人,同时也从各类学术会议上了解到最新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当时感到非常惊奇,一个小小的切口竟然能做大手术!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对病人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那时候温州还没有医院开展,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这个技术。”
吕振业参加学术活动
2016年底,吕振业被科室委派前往上海市肺科医院学习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这段经历虽然只有三个月,但收获很大。我每天两点一线,白天在手术室跟着上海专家学习实操,晚上回宿舍就学习理论知识巩固技术。在上海学习期间,我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振业说,相比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对操作精细度和医生的熟练度要求更高,所以医生要对人体结构和微创手术操作流程非常熟悉。“我在上海进修学习期间,就抓住一切机会不断积攒经验值。当你的技术达到一定的熟悉度,手术的流畅度也就达成了。”
与世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创始人 Diego Gonzalez Rivas (冈萨雷斯)教授合影
2017年春节期间,回温过年的吕振业在温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了第一台单孔胸腔镜微创肺叶切除手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病人后续恢复速度也很快。这给了吕振业极大的信心。“我们医院成为了温州地区较早开展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医院,如今我们90%以上的胸心外科手术都是采用单孔胸腔镜微创技术完成。”
引新技术减轻病人痛苦
“一位67岁患者,四年半前在我科进行‘单孔胸腔镜右全肺切除术’(右侧中央型肺癌)后,今来我科门诊复查,精神抖擞。不仅生活完全自理,而且还在家带孙子孙女。胸部创口小而美观,复查胸部CT及各项其他指标结果无复发迹象。”这是最近吕振业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条消息。“那天特别开心,自己的技术能帮助到病人,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正常生活。”
在吕振业和科室努力下,恢复健康的病人还有很多。今年7月,50多岁的陈先生在人民医院做CT检查,被发现心脏前方(前纵隔)长了一个大小约6cm的肿瘤。考虑该肿瘤为胸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吕振业建议患者手术切除。陈先生以为要在胸口开“大刀”,犹豫不决。吕振业告诉他,可以进行剑突下胸腔镜胸腺肿瘤切除术。“手术采用剑突下切口,避免传统胸骨正中劈开手术,损伤小,而且能够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吕振业带领胸心外科团队在全麻下,通过胸腔镜在剑突下切口完成全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淋巴组织清除术。手术微创,损伤小,切除得彻底,陈先生恢复迅速,术后第二天拔除纵隔引流管,第三天就顺利出院。“没想到创口这么小,恢复也很快,感谢吕医生和团队的高水平技术。”
温州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团队
剑突下胸腔镜胸腺肿瘤切除术,是吕振业为患者带来的另一新技术“福音”。吕振业说,这种微创手术适用前纵隔肿瘤,最主要是胸腺肿瘤的治疗。“如果采用传统胸腔镜或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是无法非常彻底地切除前纵隔肿瘤及周围脂肪淋巴组织的。这类疾病以前是需要把胸骨正中劈开,损伤大、恢复慢也影响美观度。”吕振业说,了解到上海有开展剑突下胸腔镜胸腺肿瘤切除术后,科室立即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学习这项纵隔手术领域最前沿的手术路径。
吕振业说,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将传统胸腔镜的侧胸壁切口改至剑突下,保留了微创手术优点,同时还具有很多优势: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开阔,可以将胸腺上极及两侧脂肪组织完整切除,同时能够准确保护重要神经,能够到达传统手术解剖的禁区;不会像传统侧胸壁切口在术中损伤肋间神经,也不用在肋间放置引流管,大幅度减轻了术后的疼痛;剑突下切口可以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处理双侧病变,减少患者的创伤,加速术后康复。
除此之外,手汗症治疗也是吕振业的擅长领域。“手汗症的起因是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双手掌多汗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只要在一定节段切断胸交感神经即可恢复正常。这个疾病就交给我们胸心外科去处理。”吕振业说,早年自己接诊过不少受手汗症所困的患者,也一直想要开展手汗症的治疗,无奈当时手汗症手术技术不成熟、并发症相对较多、复发率偏高,就没有开展该术式。“2013年,我们就联系到国内权威的手汗症治疗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要领,随后就开展微创手汗症手术。我们也成为温州地区较早开始手汗症治疗的医院,至今已成功地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疾苦,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温度”科室温暖病人的心
在科室办公室,挂着很多病人送的锦旗。这些都是温州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为病人提供暖心服务的见证。如今,科室从以手术刀为“武器”,临床手术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团队实力与日俱增;从单一解决病痛到加入了护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等人文关怀,“温度”科室暖心呈现。
吕振业(右二)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
作为胸心外科负责人,吕振业通过加强科室建设,让科室服务温暖更多病人。“胸腔镜微创手术是我们的优势项目,我们会持续跟进最新的微创技术和医疗发展动态,多为病人寻求更好、更有利的手术方案。”吕振业说,目前医院已经拥有128排双源高清螺旋CT、3.0特斯拉磁共振系统、全高清腔镜手术系统及荧光腔镜手术系统等先进设备,后期还会引进如3D腔镜、4K腔镜等更先进医疗设备,采用更微创的手术方式为病人解除病痛。
人才建设是强大科室的基础。引进新人才,返聘老专家,建设黄金比例的人才梯队是吕振业对科室人才建设的构想。“新技术的迭代更新要以不断培养、引进年轻人为前提,让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强大起来。”吕振业提到,老专家也是科室的重要财富。“我们会充分发挥老专家见多识广、临床经验丰富的特点,带动年轻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同时在医疗技术和科室工作方面继续指导科室发展。”
在说起科室总体建设时,吕振业还提到了教科研一体这个话题。他说,科室有打造教科研一体化的基础——自己是温州医科大学的兼职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基地教学主任;温州市人民医院是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的实习、见习基地,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外科教学基地;经过35年的发展,科室发表了包括SCI文章在内的共数十篇医学科研论文,并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已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科。
“未来,我们要规划系统性教学模式,丰富年轻医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年轻医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走向临床打下坚实基础。”吕振业说,目前科室已有省级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同时积极筹备申请省自然、国自然的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年轻医生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在科研上发挥特长。“如果能把教科研一体做好,不论是科室建设还是人才梯队打造,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今,温州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每年的门诊量增幅20%、手术量增幅30%,科室病房已被评为“人文关怀”示范病房。吕振业说,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科室,是胸心外科的努力方向,他和科室成员会将人文关怀融进诊疗的每一个细节,给予患者舒适、暖心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