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媒体报道
王毅:于临床细微处思考

作者:温州人杂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4 16:35:36

1.jpg

人物名片

  王毅,1988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为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生、温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第二届瓯越名医。自2001年开始致力于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技术。承担省卫生厅与市科技局多项课题,主持完成的“梗死性室性异位心律的临床研究”获南氏医药科技成果叁等奖,此外还发表论文20余篇。

10月末,温州进入了短暂的秋季。晚7点,忙碌了一天的王毅刚从温州市人民医院下班回家,作为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的他工作十分繁忙,除了日常门诊、查房与会诊,还需要协助搭建医疗平台等工作。这天晚上8点05分,王毅主任在家中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当实习医生时 

就开始锻炼临床思维

  从实习医生到主任医师,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毅告诉笔者说,当自己还只是一名实习医生的时候就开始锻炼临床思维,并且对个体病例的临床分析有浓厚的兴趣,直至成为主任医师,依旧保有对疑难病例舍得花时间与精力去深入思考的习惯。

2.jpg

王毅在例行查房中


  “在我当实习医生的时候,就诊断了好几例连老师都没诊断出来的病例。这得益于我自己喜欢动脑思考,擅长于辩证、推理、归纳与分析”。讲到当年实习的经历时,王主任掩盖不住年少时的那份自豪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我正跟老师一起值夜班,查房时发现一例低热伴头痛20天的女性患者,入院10天了,病因诊断不肯定,治疗没有效果,我就把她的病历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进行细仔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肚子摸起来有种‘揉面感’,于是我鼓起勇力向老师反映自己的想法,认为此患者有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次日,全科病例讨论会时大多数医生认可我的诊断,正规治疗后,患者最终痊愈。这例的成功诊断带给我很大的信心”。

  时间来到1997年,已经入职温州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8年后,还是主治医生的王毅到中国最著名的心血管专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他在心内科学习一年,放射科学习半年。回忆起阜外医院进修的那段岁月,王医生感触颇深,既认识了许多复杂疑难的心血管疾病,也与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时地去协和医院旁听临床病理讨论会。虽然在国内著名的医院学习,王医生仍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不人云亦云。

  回忆起对一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过程,王医生内心洋溢着满足感。一例肥胖的44岁男性患者,熟睡到凌晨2-3点时,发作憋气伴大汗淋漓,同时伴有心电图的明显异常,值班医生给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时,数分钟胸闷缓解,心电图也恢复正常。阜外医院的专家认为是“自发性心绞痛”,但很奇怪不管如何调整用药,病人几乎每天同一时间发作类似的症状。“轮到晚上我值班,白天值班的医生就叮嘱我说‘王毅啊,这个病人你小心点,待会半夜两三点又准时把你给叫醒来。’”王毅说,“然后当天晚上果然把我给吵醒了,我就觉得很奇怪,没有马上给他用心绞痛的药。这个人给我的印象就是很胖,而且嘴唇发紫,这个时候我脑子灵光一闪,这该不会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吧?这个病我只在教科书上看过,况且当时是1997年,大家都不熟悉这个疾病。于是当天晚上我就给他做了一个血气分析,一查他这个血氧饱和度很低,那我就对自己的诊断有信心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交班时,王毅把他的诊断说了出来,在场的医生们听完王毅的汇报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请来了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的专家来会诊,后来证实了这个病人确实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并非心绞痛。


记录病例日记

养成精确思维

  王毅主任有个很好的行医习惯,对诊断困惑的、有教训的、或有教育意义的病例,都记在病例日记中。而且这种习惯已保持三十多年了,随时思考日记里的病例成了他工作一部分,也成了一种乐趣,更成为了他提高临床经验与精确思维的一个捷径。王医生说“日记中的病例背后都有故事,有痛苦,有无奈,也有快乐与幸福的。这其中的甘甜与苦辣,只有为医者才能体会。”

  在他的病例日记本里记录了一个死亡病例,其死亡的原因一直困绕着他长达4年之久。1993年,一位劳力时气短的45岁女性患者,休息时候身体情况还可以,活动时就感到喘憋。这个病人她有一天走去上厕所,在之前整个人还是好好的,但上完厕所回来后就不行了,胸口的气透不出来,呼吸极度困难。见到病人这样,王毅赶紧把她抱到了床上,听她的肺呼吸音非常清晰,量血压的时候发现血压测不出来,但心电监护却是正常的窦性心律。这时病人抓住了王毅的手臂说:“医生你快救救我,我气都出不来了,没办法呼吸了。”随后,病人死在了床上,挣扎的手也从王毅的手臂上耷拉了下来。现场带来的巨大死亡冲击和病人濒死前的求生欲让王毅内心焦躁难安,在之后的病例讨论会上,院长也严厉批评了他。王毅自己说,院长批评他不委屈,他就是不明白是什么疾病夺去这个病人的生命。

3.jpg

瓯越名医工作室成员


  王毅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年,我真不明白这个病人的死因是什么。于是我把这个病例记在了医学日记上,直到4年后的1997年,我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的时候,也遇到一模一样的案例,好在当时有很多专家医生在,就把这个病人救了回来。后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我突然回忆起1993年碰到的那个女性患者,当病人下蹲时,下肢静脉内的血栓游离了,当行走到厕所门口时,正是血栓移行到肺动脉的时间。由于血栓面积很大,完全阻断肺动脉,导致患者没有血压却还有心电的情况”。

  “当年,国人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不强,也没有很好的诊断办法。如今,对这个病的诊断也轻车熟路了,诊断的办法也很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真是病人之幸,医生之福”王毅感慨地说。


搭建诊疗平台

起到“传帮带”作用

4.jpg

2020年7月,王毅在西藏地区义诊


  在采访途中,王毅发来了一张与藏区小孩合照。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访谈中得知王毅和同事经常过去一些偏远山区进行义诊,除了这张2020年7月在西藏义诊的照片外,王毅还提供了许多他去山区义诊的照片。他惋惜般地说到这些落后地区的老百姓真的很苦,对此他感到十分难过。在去泰顺县帮扶的时候,由于来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导致语言不通,所以王毅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并不顺利,后来泰顺当地的医院甚至安排了一个专门的翻译给他。在下沉泰顺帮扶的半年内,王毅看到了许许多多疑难杂症,有的甚至连市里的大医院都很难看到的顽疾,都一并出现在泰顺这个小县城里。

5.jpg

2020年7月,王毅在西藏地区义诊


  “这些落后地区的老百姓真的很可怜。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收入,所以在得病初期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以至于拖到后期实在不行了才来医院看,这时候我们也回天乏术啊。”王毅回忆道。

谈起现状时,王毅说自己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现在年纪也大了,眼睛的视力和体力等方面也不太支撑得住,所以临床手术也做得比较少了,更主要的是带好团队,吸收一些年轻的医生到他的团队当中去。如果这些年轻人有好的想法,王毅都大力地支持和鼓励他们,给这些年轻医生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6.jpg

下乡义诊


  时代在进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王毅说:“年轻医生的起步比我当年先进多了。回忆当年我刚入市人民医院工作时,心血管内科还只是一个诊疗小组,病区连心电图机都没有,而如今,大型先进的仪器应有尽有,诊断手段越来越先进,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高。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医生人数从几个到如今的三十号人,信手拈来就是硕士,碰到博士也不稀奇。规模也越来越大,从一个小组,发展成三个病区。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像起搏器的植入、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冠状动脉血运重构术治疗冠心病、心脏复康及肺动脉高压的综合治疗,都有各自的团队。”强大的团队,先进的设备,谨慎的服务意念,市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也已在温州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

  讲起对年轻医生的祝语时候,王毅感慨地说:“现代医疗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中,日新月异的新仪器已经让人看花了眼。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传统医学的基础不能丢掉,特别是常说的医学“三基”——基本操作、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不能总是依赖于那些尖端仪器,也不管患者什么病症,就让他去做个全身检查或者往医疗检测仪器内一推就了事。万一以后到了县级医院,没有了精密的医学仪器岂不是当不了医生了?况且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本身也不富裕,这一套全身检查下来也要花掉他们不少钱。

  “这些年轻医生肯定要比我们这一代医生更有前途,他们见证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那些仪器和设备放在我们那个年代是无法企求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但我希望那些年轻的医生们还是要打牢基础,传统的医学基石不能丢,也不能忘。”王毅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