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媒体报道
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吕振业:用手术刀延展生命的长度

作者:温州日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9/2 9:45:10

W020220421327969430136.jpg

无影灯下,手术刀翻转起舞,照亮了生命的光。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吕振业,从医22年,亲历了外科手术从“开大刀”到微创治疗的过程。

“十多年前,70%的肺癌患者发现时就是晚期,没有手术机会;而如今,打一个孔就能解决肺部早期肿瘤问题。”这一变化,在吕振业看来,是天翻地覆的。

肺癌,有着第一大癌之称。去年,在该院的门诊中,发现肺结节的患者有近万人,千余人经诊断为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其中,像微浸润腺癌或原位癌这类早期肺癌通过微创手术,5年生存率几乎能达到100%。


手术刀很轻,托起生命之重

W020220902408061787749.jpg

吕振业(左一)主刀进行早期肺癌的微创手术。

前不久,67岁的叶老伯走进吕振业的门诊中,这个随访他坚持了四年半。他对吕医生说:“现在我能正常生活,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在随访中看着患者一点点延长生存的时间,是最让吕振业感到有价值的一刻。

四年半前,叶老伯被查出右肺中央型肺癌。“如果把肺比作一棵树,中央型肺癌就是树根烂了,只能连根拔起。”

按照传统的“开大刀”,需要沿着肋骨切开20厘米的大切口,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彼时,吕振业从上海肺科医院引进单孔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叶老伯,就成为受益者之一,通过一个孔,切除右全肺。

手术持续了两个小时。通过一个4厘米的小孔,观察镜、血管钳、吸引器、超声刀等各类手术器械轮番进入操作。由于肿瘤组织侵犯到器官的根部,术中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引发大出血的风险。

术中,吕振业先是切除右肺上中肺,通过快速病理检测,右下肺也被肿瘤侵犯,只得全部切除。好在,手术创口小,术后,叶老伯恢复得很快。

通过微创手术,变不可能为可能,吕振业说:“这给生命带来了希望。”


早一些发现,生存率就越高

肺癌,临床上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肺癌。早期肿瘤,仅8mm-15mm大小,长在肺组织深部,这给微创手术带来很大的难度与挑战。术中,不仅要切除肿瘤组织,还要尽量保留更多的肺组织。

对此,吕振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几个月前,一位20岁年轻姑娘查出微小病灶,抗感染治疗后没有好转,综合判断考虑为恶性肿瘤,需要微创手术治疗。

但该病灶位于左上肺隐蔽的位置,如何定位?于是,吕振业导出CT原始图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描绘三维重建图,将CT平扫出来的图像进行立体构建。“这是对肿瘤定位以及术中切除路径进行了预演。”过去几年里,碰上高难度的手术时,吕振业都会描绘三维重建图,由此进行规划的肺段切除手术,无一例外都实现了精准切除。

描绘得多了,他对肺部的精细结构和解剖变异也就越来越熟悉,已经可以在大脑里直接进行“三维重建”,构思出患者肺部结构的立体图像。用他的话来说:“这也是顺势而为。”他所说的势,是肺癌发现越来越早的大形势,早期的手术越来越多,所需切除的肿瘤也就越来越小。这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他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因为每一名医生都深知:肿瘤发现得越早,患者生存率就越高。

这,是一个关乎延展生命长度的课题,也是吕振业及其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人医手记

以医者的名义 为生命鼓掌

从医22年,有一些画面让我至今感动。还记得一位83岁的阿婆,查出早期肺癌后,做了微创手术,当天晚上我去查房时,看到阿婆已经能够坐起来吃稀饭了,那一刻,她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外科医生的价值。

都说外科医生是救命的,而我们,也常常被患者治愈。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竟然出现了奇迹,肿瘤眼见着缩小,原本弥漫得像“满天星”一样的组织也都逐渐消退。他告诉我说:“医生,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时的我忍不住跟他说:“也谢谢你,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医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在照亮生命的希望之光。为了这一份希望,无数的外科医生和患者携手努力。也许有一天,医学的进步能够让癌症被治愈,或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仅仅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就能延长生命,长期生存。尽管这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但这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会始终坚守在医疗事业的第一线,以医者的名义,为生命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