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媒体报道
温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吴海:进入CT世界23年 脚踏实地也抬头望天

作者:温州日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9/16 9:48:07

   办公桌上两台大尺寸电脑显示屏靠在一起,他埋首CT的光影世界洞察患者病变,在黑白图像中捕捉“磨玻璃状”阴影。

   “肺结节现象普遍,大多数为良性。但是有10%的可能性是特殊意义肿瘤病变,我的工作就是早点发现病灶、把它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吴海从业23年,从一名CT“侦察兵”起步不断致力于推动CT介入诊断、治疗,让医者与病灶之间的博弈从疾病中晚期的治疗,走向前端筛查。

W020220916570298322898.jpg

一枚小针 为后期手术“打前站”

   9月初,21岁的小叶顺利出院。两年前的她怎么也想不到,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会发展成微浸润性腺癌。

   “对比之前的CT报告,我们发现她的肺部结节增加到8mm,存在簇状生长、血管穿行等恶性增象。”小叶因腹痛复诊,吴海很快就在她的CT报告中找出了病灶,并结合结节的大小、密度和恶性增象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为腺癌。

   经过医院多学科会诊认为,小叶需经术前CT肺定位后,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中,医生不仅要切除肿瘤组织,还要尽量保留更多的肺组织。怎么做到精准切除,减少“误伤”?吴海凭着多年临床经验将一枚小针扎在距离小叶肺部病灶的4mm处,紧挨着病灶作为定位。手术中,医生就能凭着这枚小针精准找到病灶并切除。

   同时,结合《靶重建与结构化报告》将手术的影响降到最低。吴海将小叶的CT平扫图像进行立体构建,通过分析肿瘤和周边血管、支气管的关系,结合一系列“量化指标”给出专业诊断和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依据,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去年年底,《靶重建与结构化报告》应用到临床。这是CT诊断的又一项进步。”吴海说,CT是医生的“第三只眼睛”,现在的它被赋予更多的临床意义,能诊断、能治疗。


一张图像 为诊断难题厘清思路

   1999年参加工作,吴海进入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一待就是23年。以前的医院只有一台单排螺旋CT机,平扫患者肺部,他们要憋3至5口气。如今,医院放射科共有9台CT机,患者躺上去“一气呵成”,机器平均每天能扫约800人次。

   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吴海更倾向于用理论和实践层层分析、互补的方式想问题。

   今年5月,患者黄老伯的特殊病情再一次让他陷入思考。黄老伯是一名透析病人,基础疾病较多,已有近10年的透析经历。一天,老伯腹痛入院,CT报告显示其肝部有气体。

   这气体从何而来?吴海与同事们根据CT图像和内脏结构进行倒推,顺着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找到吴老伯肠部有感染现象。

   根据理论判断,吴海找到了病因。但黄老伯的感染并不严重,为啥会引起肝部气体?吴海结合具体病例分析,这与老伯长期的肾透析有关。接下来的治疗,是临床医生通过静脉输液为老伯进行抗炎治疗。果然,不到3天,他的身体状况有了整体好转。

   “当影像技术与诊断存在难题时,CT介入是对临床诊断、治疗的补充。”让吴海欣慰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者能用更高效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医手记

一次触动 点亮了我的努力方向

   2010年,我去北京301医院进修,当时第一次看到CT介入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只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推动我走上了求学的路。

   2013年,我们一位同事的表哥在CT检查后发现,肺部有一个较大结节,当时判断是肿瘤的概率较高。手术中发现,这是肺结核,切除后对他的影响也不小。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起进修时了解到的CT介入技术,想着如果温州也有,就能提升病情诊断和治疗水平,让病人少受点苦。那一年,我的想法更坚定,更有动力,我背起行囊再次去北京进修。同年6月,我在温州独立开展CT介入,直到现在。

   在放射科的二十多年,让我感受到放射科医生的价值。我始终认为,一名医生拯救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但如果从有限的病人中积累、总结出经验和指导性标准,让更多医生掌握这门技术,就能造福被同类疾病困扰的患者。